当前位置:灵秀谷 > 资讯 > 新闻 > 百姓民生 > 3至7人一年能养150万条鱼,中国打造超级渔场
手机版

3至7人一年能养150万条鱼,中国打造超级渔场

来源:灵秀谷 阅读:1.67W 次

中国打造超级渔场 3至7人一年能养150万条鱼

青岛黄岛区中船重工武船集团的船坞内,“挪威 海上渔场养鱼平台”已建设完成,等待起航运往挪威。(摄影 郑治)

国际在线消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郑治):3日,由中船重工旗下武船集团承建的“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在青岛顺利交付挪威用户。这是世界最大的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是集全球顶端海工设计和先进养殖技术、理念于一身的海上养殖装备。业内人士指出,该渔场是海上养殖的“划时代”装备,将推动渔业养殖从近海养殖向深海养殖加速转变。

与近海养殖装备不同,“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是用于深海养殖的养殖装备,因此也被外界称之为“深海渔场”。武船集团建造的这个全球最大的全自动智能海上养殖装备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上巨无霸:它的总高有69米、直径110米,空船重量7700吨,网衣面积相当于5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

这个超级深海渔场只需3-7人即可操控,一年可养三文鱼150万条,其覆盖的水体,相当于400个普通近海网箱所覆盖的水体。

中国打造超级渔场 3至7人一年能养150万条鱼 第2张

“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交付仪式现场。(摄影 郑治)

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副总工程师严俊介绍,该设备的顺利建造,将对当前渔业养殖的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我们现在的养殖业是一种以个体养殖为主,都是处于近海的,它不能到远海去,因为缺乏装备,不能在海上常态化生存,新的设备是工业化、智能化的养殖,可以在远海抵抗十二级以上的台风,就可以在远海地区生存,那么我们整个养殖体系、养殖模式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个体养殖变化了现代化的工业养殖。”

了解,在研发制造过程中,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融入了生物学、工学、电学、计算机、智能化等技术,安装各类传感器2万余个,水下水上监控设备100余个,生物光源100余个,力图将复杂的养殖过程控制变得简单和准确。

此外,该平台在研发、建造过程中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比如,它的旋转门系统,有别于其它已建、在建的养殖装备,这一新型的旋转门系统是自动化、智能化的末端“执行”装置,承载着渔网清洗、活鱼自动驱赶和捕捉、底部死鱼收集、防虱等渔场主要功能。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副总工程师严俊表示,这一新型的旋转门系统的独特性和科技含量在国内海工行业内前所未有。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董事长胡问鸣认为,“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是海上养殖的“划时代”装备,是我国船舶产业基础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转化到新的海洋装备的创新成果。 “不管对于‘一带一路’,还是对海洋装备发展,向海洋索取我们的食品资源,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典范,同时对企业来说,也是把军用技术、把海洋装备技术运用到非船舶领域的典范,是军民融合的一个成果。”

“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项目”的业主方萨尔玛公司,来自全球海产养殖业大国挪威。数据显示,这家公司的三文鱼养殖量占挪威市场的20%左右,总资产达12亿美元。2014年,萨尔玛公司面向全球招标,抛出智能化深海渔场建造订单。最终,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凭借其技术优势获得订单。

在当天举行的“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交付现场,挪威驻华大使司文告诉记者,中方公司在为挪威企业建造“深海渔场”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让人惊叹,这个装备是两国在渔业领域合作的一个典范,他对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前景充满信心。“中国公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这个海上装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海洋和鱼类养殖领域,中国和挪威利益互补,这个项目是双方合作的一个典范,双方在该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

目前,挪威萨尔玛公司已将150万尾三文鱼苗在网箱里培育成熟,待这个“深海渔场”今年7月前运回挪威,将鱼苗投放其中,养殖1年多后成熟,届时每条三文鱼可达5至6公斤。据了解,该“深海渔场”在交付之后,很快就将启程运往挪威。

本文链接:https://www.lingxiugu.com/xwzs/minsheng/73ezl.html

Copyright © 2024. 灵秀谷 All right reserved. 黑ICP备20200258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